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01.2017 立陶宛 三步一教堂的維爾紐斯


 離開特拉凱(湖中城堡遊記)之後我們搭車回到了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當晚我們嘗試了有立陶宛國菜之稱的立陶宛水餃(Cepelinai),基本上每一間賣立陶宛料理的店家都一定會賣這一道料理,Cepelinai是以20世紀初期的齊柏林飛船(Zeppelin)命名,但實際上Cepelinai是一個比齊柏林飛船歷史悠久蠻多的食物,但在20世紀初因為齊柏林飛船正夯,因為Cepelinai的外型與齊柏林飛船相似,所以就趕著熱度將菜名從原本的Didzkukuliai改成Cepelinai,雖然二戰過後齊柏林飛船銷聲匿跡,但是這道立陶宛國菜仍然保留了當時的名字。

 Cepelinai的做法是在馬鈴薯麵團裡面包入餡料,基本上各家有各家的做法,愛包甚麼餡都可以,麵團的口感也會因為配方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Cepelinai的料理方式跟口感都跟德國常見的德國水餃(Knödel)十分類似,而Knödel是一個我非常討厭吃的東西,所以我們在立陶宛就只有嘗試這一次。


 第2天一早我們才開始維爾紐斯的觀光行程,立陶宛是波羅的海3國在中世紀的時候最強盛的區域,除了有立陶宛大公國以外,還跟波蘭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條頓騎士團,後來在莫斯科大公國進攻立陶宛大公國的狀況下逼迫立陶宛與波蘭更進一步的合作,雖然兩方都有反對的聲浪,立陶宛大公國的貴族害怕會失去自己的權力地位、波蘭方面則覺得和俄羅斯之間還隔著立陶宛大公國,威脅還不是那麼迫切,所以不願意更進一步支持立陶宛大公國,不過後來在波蘭方理解到唇亡齒寒的道理之後,雙方在盧布林簽訂了盧布林條約,形成了當時的一個強大的國家-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在台灣的歷史課本上多著墨在這個國家的瓦解,也就是18世紀末期,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國三次瓜分波蘭,最後導致這個聯邦在1795年滅亡,立陶宛地區被劃入俄羅斯的領土,接下來的軌跡就跟波羅的海3國的另外2國一樣,一直到一戰後獨立,但是二戰又被蘇聯掌控,一直到1990年蘇聯倒台才又再次獨立。

 照理來說中世紀國力強盛,維爾紐斯從1323年就是立陶宛大公國的首都,應該要留下不少可以參觀的東西,結果維爾紐斯跟塔林(Tallinn)、里加(Riga)一樣逛起來就像個小鎮,雖然整個整個老城區仍然是蠻漂亮的,也在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是整個城市完全沒有大景點,很容易讓人逛過就忘,有去過跟沒去過一樣,其中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只有對岸共和國、我們坐了整個下午的Huracán Coffee咖啡廳、還有密集度十分驚人的滿街教堂

 因為火車站、巴士站都是在觀光區的南邊,所以一般來說維爾紐斯的觀光都是從最南邊的黎明門(Aušros vartai)開始,黎明門是古代維爾紐斯的城門中唯一剩下來的一座,看起來是個普通到不行的建築物,但是穿越門洞之後就進入了維爾紐斯的觀光區。


 一過黎明門從另外一側回望,就會看到黎明門現在是一座教堂,黎明門聖母教堂(Aušros Vartų Dievo Motina)是維爾紐斯重要的教堂之一,我們到離開之前才進去參觀。


 不知道是不是冬天很淡季的關係,我們在維爾紐斯的時候除了在大教堂、大公宮殿附近人潮比較多,其餘地方不是三三兩兩就是完全沒人,維爾紐斯老城的建築老老矮矮,而且很多破舊的房子,雖然立陶宛在東歐不算是太窮困的國家,但是首都稍嫌破敗。


 從黎明門走到市政廳大約5分鐘的路程,沿途會不斷經過教堂,立陶宛雖然是歐洲最晚接受基督信仰的國家,一直到14世紀才接受基督信仰,但可能跟波蘭走得很近的關係,跟波蘭一樣目前大概有8成的國民都是天主教徒,即使如此密集的程度有點誇張,密集的程度可以詳見文末離開維爾紐斯的部分。


 由於我們在三小國的出門時間都蠻晚的,我們首先去找了個地方吃東西,中午嘗試的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立陶宛料理,炸麵包Kepta duona是立陶宛有名的下酒菜,是將黑麵包炸過之後搭配大蒜油或是大蒜醬食用,雖然不難吃但是個蠻肥的食物,而且我覺得還是炸薯條更好吃。


 一路往北走到底就會抵達立陶宛大公宮殿跟維爾紐斯主教座堂所在的教堂廣場(Katedros aikštė),廣場上還設立了格迪米納斯大公(Gediminas)的雕像,他是14世紀時立陶宛大公國開疆拓土的重要人物,也是立陶宛歷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


 在廣場東側的是立陶宛大公宮殿(Lietuvos didžiųjų kunigaikščių rūmai),現在中庭可以隨便晃晃,內部也有博物館,不過這個所謂的大公宮殿是2002年才開始建的,雖然說是要重現當年的風采,但實際上原本的建築物建於16世紀初,大概100年後就被莫斯科大公國毀滅,只剩下殘破的廢墟,1801年俄羅斯更是決定把整個廢墟都拆光光,所以現在這個大公宮殿如果要說是重建的話大概是觀落陰吧,由於是2002年才開始蓋的,所以立陶宛大公宮殿看起來非常新,最新完工的B區是在2018年才蓋成,我們到的時候根本還沒好呢,這座大公宮殿也是施工速度超時好幾年,預算一再超過的建案。


 維爾紐斯主教座堂(Vilniaus katedra)歷經多次重建,在立陶宛接受基督信仰之前,這裡是傳統的神廟,現在的教堂是18-19世紀完成的,正面與維爾紐斯市政廳、維爾紐斯總統府等建築一樣是希臘、羅馬神殿的感覺,屋頂上的3聖人各有寓意,左右2人分別代表立陶宛、波蘭,中間的金色十字架是寓意耶穌的十字,在入口兩側的4座雕像是4大福音書的作者。


 教堂的內部看到的人大概跟我們整天在維爾紐斯其他地方看到的人差不多,裡面滿滿的人,教堂內外都是十分素雅的白色。


 在教堂廣場附近的小山丘上有著格迪米納斯塔(Gedimino pilies bokštas),在中世紀的時候山丘上有著維爾紐斯的上城堡,但是目前只剩下格迪米納斯塔,遊客可以上到山上,不過我們這天天氣慘慘,上去大概也看不到什麼東西,所以只在遠處看看就離開了。


 在另一邊更高的山上是維爾紐斯的三十字架觀景台(Trys kryžiai),三十字架的視野可以將整個老城盡收眼底,三十字架也有300-400年的歷史,原本是木造十字架,現在的混凝土十字架是立陶宛獨立前於1989年建成的。


 聖安妮教堂(Šv. Onos bažnyčia)是維爾紐斯眾多教堂中蓋得比較認真的一座,是立陶宛具代表性的哥德式教堂,傳說當年拿破崙看到這座教堂,又興沖沖得發揮他甚麼都想帶回巴黎的撿破爛精神,要把這座教堂帶回巴黎,我覺得合理,這座教堂是我在波羅的海3國中最有印象而且我覺得最漂亮的,不過可惜的是內部跟這一區所有的教堂一樣糟糕。


 維爾紐斯最有趣的景點就是對岸共和國(Užupio respublika),這個「對岸」指的是一個與老城指隔著一條維爾紐河(Vilnelė)的區域,這個區域於1998年愚人節宣布建國,至今未獲得任何國家承認,但是有著自己的國旗跟憲法,這裡是維爾紐斯的文青與藝術家的聚集地,至少網路上是這麼介紹的,會這樣說是因為我們在這一區幾乎一個人都沒看到,而且這裡的房子非常破敗,很像荒蕪了好幾年的廢棄街區,完全不知道這些文青跟藝術家是聚集在這裡的哪個角落。


 對岸共和國的主要廣場也是一樣死寂一片,廣場上面豎立著一尊大型的天使雕像,這尊天使雕像是對岸共和國的精神象徵,在對岸共和國建國的時候,這邊是一個巨大的蛋雕塑,後來這個蛋於2002年的時候孵化出了一隻天使。

 廣場上的水龍頭也有自己的故事,據說在每年的建國紀念日也就是愚人節的時候,這個水龍頭會冒出源源不絕的啤酒讓大家喝到飽,關於對岸共和國的一切都是很明顯的在惡搞。


 沿街還貼著對岸共和國的41條憲法,有著各國語言,其中也包含在歐洲很少見的繁體中文版,這個憲法也是擺明在惡搞,像是第9條:「每個人都有無所事事的權利」、第12條:「每隻狗都有權利去做狗」、第13條:「每隻貓沒有義務要愛自己的主人,但必須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等等條文都是亂七八糟,但大部分都是在主張個人的權利,沒有人可以去強迫另一個人怎麼樣,追求自由應該是這些憲法的宗旨之一,對岸共和國裡面還有西藏廣場,達賴喇嘛還來過這裡呢。


 我們在對岸共和國的街上大概就是不斷在廢墟間穿梭,街上完全沒有人加上斑駁的塗鴉房子,看起來很像是這個城市的治安死角,實在不知道可以逛甚麼,所以我們走沒多久就離開了這個區域。


 又回到了維爾紐斯市區,負責行程的睿少說沒有行程了,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於是我們就在路上亂晃一通,維爾紐斯真的是很多廢墟,連市區的教堂都可以看起來這麼廢墟,真是個充滿治安死角的城市。


 睿少是行程負責人應該要想一下還能去哪,最後我們就變成坐在咖啡廳裡面耍廢直到日落,我們坐在維爾紐斯大學附近的Huracán Coffee裡面用網路,這間咖啡廳的裝潢蠻讚讚的,而且生意很好,大概我在維爾紐斯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日落之後我們就要離開維爾紐斯了,又回到了市政廳所在的廣場,從市政廳回到黎明門的路上一堆教堂,首先是在廣場上的聖加西彌祿教堂(Šv. Kazimiero bažnyčia),這座粉紅色教堂是維爾紐斯市區最漂亮的教堂之一。


 走沒幾步路就會看到聖三一教堂(Bazilijonų bažnyčia),黃色的大門是這座教堂的標誌,從聖三一教堂處就可以看到下一座聖泰瑞莎教堂(Vilniaus Šv. Teresės bažnyčia)的身影。


 聖泰瑞莎教堂離黎明門聖母教堂更近,這種教堂的密集度感覺比台灣街上的廟還多,歐洲有什麼百塔之城、千塔之城,維爾紐斯應該至少可以說是百廟之城了吧。


 在離黎明門不遠處還有另外一間聖靈教堂(Šv. Dvasios Vienolynas),實在是太會蓋教堂的老城區了。


 離開之前我們又回到了黎明門聖母教堂,從照片中左側的廊道有樓梯可以進入教堂,黎明門聖母教堂裡面供奉的聖母畫作原本是被放在城門上,因為當時認為這樣可以保佑經過的旅人,大概就跟鎮宅要貼符一樣的概念吧,傳說在瑞典人要攻入維爾紐斯的時候這個城門還突然落下來砸死幾個瑞典士兵,為立陶宛抵禦外侮盡了一分力,在17世紀時為了這幅聖母像做了一個木造教堂,之後幾經變遷,現在的教堂是在1927年完成的樣貌,教宗還曾在1993年造訪這座聖母教堂。


 教堂裡面非常小,祭壇前面很多遊客,教堂主要就是供奉這一幅聖母像,這幅畫描繪的是聖母的個人畫像,不過除了臉跟手以外都被金光閃閃的裝飾框給擋在後面了,我們匆匆看了幾眼之後就離開維爾紐斯,前往我們的下一站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08.2013 瑞典 斯德哥爾摩市區晃晃(下篇)

 隔天早上我們到了斯德哥爾摩的舊城區,斯德哥爾摩的舊城區蠻漂亮的,有許多的小巷子可以逛,常常小巷子出來又是一條充滿觀光客的大街。  王宮區也在這附近,走過下面照片中這個拱門沒多久,我們就發現旁邊有人在排隊,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我們也就跟著一起排,問一問才知道是在排國會的導覽。  這...